传承红色基因 锻造“百农精神”
杨永光
树高千尺不忘根。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本色,她凝聚着老一代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智慧韬略,承继着革命先烈的赤胆忠心,蕴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,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作风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要铭记历史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不懈奋斗,做到培根铸魂、激发创新、对党忠诚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中。
河南科技学院,其前身是百泉农专,她渊源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生物系,解放初期,由于条件艰苦,学校始终传承着红色基因,秉承着“崇德尚能、知行合一”的校训。为党育人,为国育才。在校门口的大楼上写着“教育向工农开门,教育为生产服务”的大字。没有教室就在树荫下上课,后来师生们自己动手建起了“志气楼和图书馆”。没有教材老师就广泛收集材料,让同学们记笔记。当时的老师大都是从老区转来的专家,在思想上要求学生要作党的驯服工具,“党叫干啥就干啥,”“干部是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搬”。在业务上老师们治学严谨、精益求精,并率先垂范。记得1951年相里距教授就讲3911农药拌种,在当时该技术是很先进的,他让学生们都蹲在3米以外的地方,他亲自操作示范,一位同学说“老师你注意安全”,他说“我是老师,我必须冒着危险给你们做示范,你们都离远点”。给同学们留下了“为人师表,立德树人”的深刻印象。
实践出真知,学校提倡半耕半读,要求学生向书本学习、向群众学习、向实践学习,用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担当责任,勇于迎着问题、迎着困难,在解决矛盾中经受改造和锻炼,净化心灵、增长才干,为民立功。所以,我们上午上课,下午劳动,作实验,搞试验。当时人人都有科研小题目,并写出研究报告,以致形成了浓浓的科研氛围。记得有一次在测定“棉花单纤维主体长度”实验中,老师们要求非常严格,因为它是决定棉纱支数的基本数据,要做到不能重叠、不能拉断、不能乱序。由于是单纤维排列,所以必须憋着气,不准说话、屏住呼吸,由于难度较大,故而,同学们一直作了两天才算及格。
总之,由于老师们的治学严谨,同学们又认真学习、操作,在学校形成一种特殊的“百农精神”,以致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都收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。这种精神概括起来就是“坚定信念、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,牢记使命、铸魂为民的忠心精神,脚踏实地、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,严格认真、一丝不苟的求真精神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节俭创新精神,培根固魂、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”。
踏上新征程,担当新使命。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奋进的力量,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,以只争朝夕的干劲,滴水穿石的韧劲,去开创更加辉煌的业绩。
作者简介:杨永光,男,汉族,河南卫辉,1933.12出生,中共党员,河南科技学院教授,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